为什么景迈山古茶林可以申遗?

为什么景迈山古茶林可以申遗?

192阅读 2021-04-04 08:04 快讯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经济、生态、科研价值,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2014年,普洱市正式启动了景迈山古茶园的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序,2021年2月2日,普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普洱市“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成功指日可待!

1.景迈山是一部恢宏的茶叶史书

中国西南云贵川是茶树的发源地,关于茶源之争,曾风云迭起,其中最有争议的就是印度起源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代又一代茶叶、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一系列证据链的发现才使争议尘埃落定。

云南普洱市则是世界茶源之核心地带。普洱市五世茶祖闻名于世:茶树始祖(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远祖(普洱市多地发现的2500万年前的中花木兰化石)——野生茶树(镇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过渡型茶树(邦葳千年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

景迈山种茶历史悠久,苏国文先生介绍,景迈山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帕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他率领布朗族人来到景迈、芒景一带定居,在此地驯化了茶,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腊”,带领族人开垦种植茶园,在每一块茶园新种下的第一棵茶树,受当地人的敬仰和保护,被称为“阿百腊”茶魂树。每年采摘鲜叶前,都要进行祭拜和喊山仪式。帕岩冷去世前给族人留下遗嘱:留下金银财宝,会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会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帕岩冷因此成为布朗族的茶祖。(苏国文先生说自己小时候看过《奔闷》这本书。遗憾的是,该书已经失传)。另一本《布朗族大事记》现存于缅甸木梗布朗族寺庙中,摘录了《芒景志》和《帕岩冷传》的部分内容和要点,也证明了“孔明兴茶”的事实。武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南下云南,不仅带来了汉(蜀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汉族先进的种茶技术,与布朗族一起,驯化并大面积人工种植茶叶,景迈山古茶林距今已经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普洱市及版纳多地仍然祭祀诸葛亮为茶祖。

景迈山不仅有2.8万亩古茶林,还有生态完好的疏林茶园。景迈山发展现代茶产业走了五步:第一次是1966年搞的景迈山南翁坝茶叶示范培训基地,这是澜沧县科学种茶的第一次实验。以前景迈归糯福区管,70年代糯福区在南段大队搞联办茶厂,景迈、芒景派工去挖茶地,并在景迈、芒景收集古树茶籽拉到南段去种。第二次是将景迈山总结出来的现代茶园种植管理技术推广到澜沧县的惠民农场、勐根农场。这两个县办农场在当年以种茶为主,承担着澜沧县发展现代茶产业的重任,其定植的茶树都是用景迈山的古茶籽育的苗,可谓拥有景迈山古茶尊贵的血统。第三次是1989年惠民区(现为惠民镇)搞乡镇联办茶场,开辟了3000亩茶园,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包括景迈、芒景在内的全区每个村都派工去开挖茶地。后来这个惠民乡镇联办茶场由惠民农场(即惠民茶厂)承包经营。第四次是1992年成立景迈芒景联办茶厂,利用景迈山的轮歇地开了两千多亩台地茶园。“90年代到2000年,是景迈芒景发展茶园最高峰。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拿出一部分粮地种茶叶,种在原来种旱谷、玉米的轮歇地里。这样一来,包括古茶园在内的有林地保护下来,就形成了景迈山古茶林、台地茶两种形态并存。我们搞的台地茶不符合茶树自然生长规律,不种树,高密植,就必须施化肥,打农药,否则茶叶长不好。2002年以前,是农药化肥用量最多的时期。2003年,我们通过调研意识到农药、化肥对生态带来的破坏,对人的身体带来的不健康,必须要走转型之路。”南康说。第五次是2007年以后,柏联普洱茶庄园入驻,开创了现代茶庄园经济,并配合普洱市,进行了有机疏林改造,是名副其实的生态茶园。

2013年,世界茶叶委员会授予“云南普洱”为“世界茶源”的称号。其中,景迈山古茶林经国内外专家鉴定,是是栽培面积和成遍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持最完整的古茶山,被称为活的茶叶自然博物馆。

景迈茶香高水柔,兰香幽长,有香妃的雅号。到景迈不仅可以喝古茶,看古寨,观云海,赏樱花,还可以入驻世界最美柏联茶酒店,体验景迈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景迈山拥有完整的茶产业发展历程,是研究人类发现,驯化,栽培,改良茶园的活的记录史篇。

2.景迈山是一部鲜活的人类文明画卷

景迈为傣语,即新城之意。根据傣文资料记载并经考证,据说,在很久以前,在勐卯豪法一带居住着一支庞大的傣族部落,那时的部落非常落后,人们以游猎和采摘野果野菜为生。随着部落的人越来越多,食物渐渐缺乏,这时部落王子召糯腊(傣名),带着一部分人去重新寻找新的家园,佛历四三九年(公元前106年)召糥腊开始南下迁徙,他们沿着澜沧江顺流而下,一路跋山涉水,越过高山来到了临沧,当时这里还没有人居住,看到澜沧江流域美丽的自然风光,有一部分人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而召糥腊带着大部分人继续沿着澜沧江南下,不久便来到澜沧江以西,便是现在的澜沧县境内,他带着大家建村立寨,在这里安营扎寨。当时澜沧江还没有名字,召糥腊看到这里野象成群,便给澜沧江取了名字“郎章江”(“郎章”为傣语,“郎”:百万;“章”:大象),后来人们根据它的谐音将“郎章”书写成“澜沧”。

有一天,召糥腊带着猎手在山上狩猎,突然,发现一只金马鹿在悠闲的吃草,召糥腊和猎手毫不犹豫的追了过去,可是怎么也追赶不上它,人快马鹿快,人慢马鹿慢,渴了喝几口山泉,饿了吃几颗野果,不知道追了多少天,后来追到了今天的景迈山,马鹿便消失不见了。召糥腊看到这里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地势优越,土地肥沃,山下云海浩渺,山上风和日丽,树林里到处盛开着馥郁的鲜花,如仙境一般,是族人寄居的理想之地。于是,召糥腊回去带着妻子和部落人一起来到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景迈傣族村民说他们的祖先迁徙到景迈山是由一只金马鹿带路来的。景迈山的古村寨“糯干”即为“金马鹿喝水的地方”,就是当初傣王追随金马鹿上山后消失的地方。

布朗族较傣族后进入景迈山,却是最早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的先民。布朗族原来住在农当农写(滇池的周边),东汉末年,因外族入侵,部落被冲击得四分五裂,布朗祖先就从农当农写跑出来,一路南迁。头人带领族人沿着澜沧江一带走,在一个叫弄色的大湖泊住过很长时间。弄色,就是非常大的天池之意。然后继续南下,一直来到泰国、缅甸,并在缅甸景栋待了许多时间。后来因为头人突然病逝,为了避免与兄弟尼洼手足相残,首领帕哎冷只好带领族人继续南迁。最后来到了芒景山,发现有许多蜗牛,晚上会叫,连蜗牛等昆虫都生存得很好,说明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生态的地方。因此就在此定居了下来。在芒景,由于部落族人长途跋涉,劳累成疾。多亏了茶,不仅治好了族人的病,还为当地人提供了世代为生之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芒景山不仅有茶祖庙,还有一座公主坟。布郎族有一个美丽而浪漫的传说:南发来是景洪泰王召孟勐的七公主。她美丽善良,勤劳勇敢,是坝子里泰族美丽和智慧的化身。为了布朗部落与泰族部落的和平、友好,七公主舍弃王宫天堂般的生活,上山与布朗人帕岩冷共结连里,共同开创了布朗社会的新纪元。南发来不仅教会巴朗人开挖梯田种植水稻,并为其大面积人工种茶带来了技术,使布朗人从树皮遮身走进了文明社会。帕岩冷和南发来因此被称为茶祖和茶母。

景迈人不仅崇尚自然,还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景迈山是最早传入南传小乘佛教的地区,小仆冒11岁就可以进缅寺出家,白天上学,晚上住在庙里,由老和尚教授傣文。傣家人对出家和尚很尊敬,寨子里每家每户轮流供养,每次3天,做好的饭菜要送到庙里。每个山寨都有大小形态不一的寺庙佛塔,金色的佛塔在寨子里特别显眼,是景迈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景迈山的各少数民族有众多盛大的传统节日,如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等。关门节定于傣历九月十五日(多在农历六月中旬)举行,历时3个月的传授佛法期结束的那一天,即傣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便是“开门节”。开门节,傣语称“奥瓦萨”,意为走出传授佛法时期。

芒景一带的布朗族,每年的4月中旬(傣历6月中旬)是布朗族一年一度的山康茶祖节,是景迈山最重要的节日,距今已传承了1700多年。祭茶祖的背后,是景迈人尊重自然,弘扬和传承民族茶文化的最佳方式。人们手持蜡条茶叶,向茶祖、茶神、水神、树神、土神、昆虫神、兽神“一祖六神”敬献祭物。如今,人们自觉地聚集在茶祖面前,重温《景迈山宣言》,宣誓继续保护景迈山的文化风貌、一草一木。茶农和茶业行业代表一起宣读《诚信宣言》,保证诚信经营。

景迈山自编自导自演,谱写了一部关于人类发展的辉宏史书,包含了从原始部落发展到中期农耕文明,再到现代生态文明。这一切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以普洱茶为核心的可以言传身教的活的传承。

3.景迈山古茶林是一座活的自然博物馆,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分布在澜沧县境内的惠民乡景迈、芒景2个村民委员会辖区范围内,位于东经99°59′14″--100°03′55″,北22°08′14″--22°13′32″,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古茶园土壤属于赤红壤,古茶园内的植物群落属于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植物,其中思茅木姜子和红椿为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树种。动物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这里被称为“地球之肺”,保持着最原始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物种基因库。

云蒸霞蔚的景迈山,保存了各种阶段的茶树形态,这里又被世界茶学专家称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茶树王国”。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景迈、芒景古茶园的大面积人工种植于傣历57年。古茶园的茶树在天然林下种植,是最为古老的种植方式。古茶园的茶叶很早就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作为普洱茶原料之一,自元代起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据有关专家调查,景迈、芒景古茶园的茶树,大部分树冠挺拔,枝叶茂密,许多古茶树上寄生着具有神奇药用价值的"螃蟹脚",是世界罕见的大面积栽培古茶林。曾经到古茶园考察的专家学者称这片古茶是珍贵的"茶文化历史博物馆"。

4.景迈山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作为流淌在茶马古道上的浓浓血液,中国茶沿着茶马古道,繁荣了沿线经济,稳定了边疆政治,伴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维系了汉藏,中国与南亚,中东及西欧国家的重要命脉。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景迈山古茶园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景迈茶自古就沿着茶马古道,香溢大山之外。明代以来,景迈茶就是孟连土司进贡朝廷的贡品,并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1950年布朗族头人苏里亚在中南海将精心制作的景迈古茶“小雀尖嘴”敬献给毛泽东主席;2001年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大会上,江泽民主席将景迈山古树茶赠送各国元首;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景迈山古树茶作为“奥运国礼茶”,再次被赠送给各国元首。

茶马古道的复原不仅仅是古道的复原,更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复兴,也是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复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今古道残垣,青苔铺满了石阶。每每走在古道之上,仿佛时光穿越,马队从身边川流不息,驼铃声声,响起了无限的希望和繁荣。景迈山申遗,也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策的辉宏篇章。

5.景迈山建筑景观

景迈村主要居住着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漫长的生存繁衍过程中,与景迈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交融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旱傣山地村寨和民居建筑,在云南傣族民族村寨中具有它独特的一面。由于景迈村地处西南边陲,当地交通闭塞,原始形态保存较好,景迈村寨聚落中的传统傣族文化、宗教信仰产生的民族价值观和聚落所处的地域、地形、材料、水源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形态。

因此,景迈山就是一座以茶为主题的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对全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景迈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对普洱景迈山最好的保护,是对中国茶文化最佳的传承,对于有效维护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种茶、制茶及饮茶领域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从国际层面看,可填补茶叶种植园地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空白;从国家层面看,可进一步体现中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和在世界茶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地方层面看,可提升云南普洱地区作为世界茶核心起源地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景迈山申遗路:

2010年启动申遗工作。

2012年3月,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申报文本初稿。

2012年6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对景迈山古茶林进行的现场考察评估。

201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

2012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2012年12月,中英文两个版本《预备名单提交表格》已填报国家文物局,并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3年被国际茶业委员会确认为“世界茶源”。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示为省级民族文化保护区;

2014年3月28日与省市一道将《申报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上报国家文物局报备。

2019年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交申报。

2021年2月2日,普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普洱市“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钟梅,整理于2018年1月27日,修改于2021年4月3日

来源于:葡言茶语,作者钟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白茶涨势明了:涨幅最高达50%,且入局者越来越多!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一夜之间风云突变 毛茶价格下跌为哪般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